English

“医生上墙”的四大悬念

2000-09-01 来源:生活时报 穆 止 我有话说

部分三级甲等医院近日开始了“医生上墙”的准备工作。这几天,几家大医院开始为医护人员设专点拍片,为他们写个人简历,这些资料不久之后将会被张贴到院内的某一处墙上,并成为接受患者选择的“资本”。在外面排队等候拍照片的医生护士们不免窃窃私语在议论着即将到来的“选择制度”,专家们倒是意定神闲,年轻的主治医生们看起来明显有一些压力,他们不知道将要面对的是怎样的一种处境。

现在因病人选医生被炒得火热的还都是二级以下的小医院。比较流行的做法是,医院在预检处墙上,悬挂着今天当班医生护士的简介牌,每人一张彩照,下面写着姓名、职称、技术专长及自己信奉的格言。导医小姐询问病人:“您选哪位医生?”病家选定医生后,就拿着挂号单,径自去找被选的医生就诊。

据介绍,每个病人都必须选择医生就诊。医生奖金同被选率直接挂钩,多看一个病人就多一份收入。如果一个月内没有被病家选中,或被选率连续两个月处于末位,医生就得下岗培训。此举推出两周,成效显著:技术高、态度好的医生,门庭若市,应接不暇,一天接诊60多人次;而技术略差、服务态度一般的医生,一天仅能接诊10多号病人。据估算,推出“病人挑选医生”举措,医院同一级职的医务人员,奖金的差距扩大到3至5倍。其实,医务人员的“压力”,还不仅在经济利益上,“面子”、人格尊严等,都会成为他们“力争上游”的动力。

小医院做到这样可能也就差不多了,但三级甲等医院实施“病人选医生”,就必须有一套完整配套措施做保障,否则也许便流于形式。对于临床医务人员来说,目前有四大悬念最令他们关注:

怎么保证病人选准医生

医院并不像某些服务机构那样,有相当数量的“回头客”。尽管在目前的医疗体制下,患者的合同或定点医院相对固定,但除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外,日常多发病因季因、病因的不同而多种多样,因此也就会选择不同的科室。换句话说,即使是常去医院的人,也不可能对医院的每个科、每个专家都了解。墙上的医生简历加上道听途说的资料,就可能成为了他们选择医生的主要依据。不足百字的简历能说明问题吗?

根据医院要求,简历的内容主要是医生的姓名、性别、毕业时间、毕业学校、职称、本人专长,再加上一张照片。不说别的,仅止医德一项就不可能从简历上看出来,难道还要医生在简历后面注明:“该医生医德很好”,或“该医生医德有亏”的字样吗?

此外,病人首诊在挂号室,但医生简历通常是挂在各个科室的门外,这样似乎也意义不大。

选了专家挂不上号怎么办

目前二级以下医院普遍面临门诊量不足的问题,通过“病人选医生”给患者提供更实在的服务,无疑是“以服务求生存”的一个良策。但三级医院的情况与此有着很大的区别,不仅眼病、牙病、疑难病等传统的“热门病”依然挂号难,就是许多医院的专家门诊想挂号也不那么容易。不久前,一位病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就说,她为了能看上某中医院的妇科周六上午的专家门诊,特意让爱人借了一部车,周五晚上开到医院去排队。为保证治疗质量,北京许多大医院一般规定一个专家半天15个号,但现在常常是加到20个,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保证病人选了专家,就能立刻得到治疗。

年轻医生如何成长

现在医院里一个普遍现象是,专家专诊排长队,普通门诊不足。病人去医院就是想治好病。因此肯定是越有名的专家被选的次数越高,而高年资的主治医生和低年资的副主任医师也许就会“日受冷落”。医术高,被点名率高,收入高,这是合理的。但专家的成长需要一个过程,譬如说一个主治医生,先是做切皮、拉钩、缝合等手术辅助工作,然后从阑尾手术等逐渐增加手术难度,接受临床锻炼。如果没病人选就不能手术,年轻医生怎么成长呢?

不仅如此,他们投入医学的热情和信心也许因此受到伤害。

医院的治疗方案如何保证

传统上重症、难度大的手术,肯定是科主任、资深专家做,难度小的手术可能会安排高年资主治医师来做。医学院学生毕业5年内单独做手术的可能性基本没有。“一把刀”,病人都愿意点,专家点名过多,天天上台,成了“手术匠”,有可能因为过于繁忙而不能对病人从入院到康复的全过程进行跟踪,这样不利于病人整体治疗。

有人预测,一旦医疗机构全面推行医生选病人的制度,就会出现一个新的行业,专门提供就医选医的咨询信息服务。这种预测也无非想表明一个问题,让病人自己选择医生,不是选了就完,重要的是应确保这种选择真正对患者有利。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